邮说 别了,家乡的“织布机”——青龙工商业者联合会文体宣传部长 郭育才

发布日期:2024-01-04浏览次数:1883次

659609eeed112.png

     我是集邮人,每当看见二十四节气(二)小满的邮票,我都要禁不住感慨一番,那票上的织布机,总让我思绪万千……

65960d6e42c0b.png

     早年,青龙老家人都离不开织布机。我家有一架祖传的织布机,机体是梨木的,几经风霜呈现出黑红色,经几代“母亲”的双手,机体磨得油光锃亮,凡是能转动的“轴”都已经磨得成“压葫芦”,中间细两头粗。那些带眼的地方,早就变了型,很多卯契加了又加,打了又打,无法加卯契的地方只好用绳子绑着,这架织布机虽然多处腐朽,仍显现一副铮铮铁骨。每逢回家,白发老母总要叨唠:“我奶婆传给我婆婆,婆婆传给我,传到你们手都不管了。”出于安慰老母,我总是意不由衷、漫不经心地把织布机扫扫、掸掸了事。可今年发现织布机没了,我张口就问二弟:“织布机呢?”二弟一笑,“老妈临终前两个月烧火了,活着一瘸一拐也忘不了快要烂了的织布机。埋怨咱们哪也不管,一气烧了”。咳!真的烧了,我心里还有一丝凄楚……
65960d9f09d38.png

      织布机,织机的俗称。我国最早的织布机,是席地而坐的踞织机(叫腰机)。古人在织布的生产实践中,逐步革新成功创造了脚踏提综的斜织机。它的图像,在汉代画像石上多次出现。这种斜织机已经有了一个机架,经面和水平的机座成五六十度的倾角,且采用了脚踏提综的开口装置。织布的人可以坐着操作,手脚一起并用,生产率比原始织布机一般提高10倍以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机。

65960df97da58.png

       在中国古代,评价一位女子优秀,可以不是绝代佳人,可以不懂琴棋书画,可以不是亦歌亦舞。但一定是能纺善织!很多女子一生没有惊天动地、叱咤风云,却留下万古传诵的故事,凡有背影是织布机的,足以证明她是一位高德的“织女”。孟子的母亲是伟大的子女教育典范,有“昔孟母、择邻处”三字经传世。朱仙镇版画就有一枚邮票为《三娘教子》,经原画考证母亲三娘背后的一角即为织布机。

65960e493c455.png

     家喻户晓的《二十四孝》中,首推董永《卖身葬父》。而七仙女靠纺线织布卖钱赎买夫妻,靠的就是织布纺线。

65960e6ce5f65.png

    织布机,青龙满族自治县民间俗称“机子”。因为农村工具落后、拙笨,没有什么可以称谓“机”的,而“织布机”就有了神秘感和科技含量,当然也算家业。

65960ec7de920.png

      不能否认,每架织布机都有一件辛酸的经历。自从宋末元初黄道婆发明织布工艺,织布机便与人类的繁衍生息结缘,朝朝代代的女人就把自己命运和织布机捆绑在一起,为了生存顽强的抗争。后来形成了女人生就“织布纺棉”的律条。当然也留下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等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更留下了乐羊子妻“挥刀断织教子”、“牛郎织女”等美丽的故事和传说……即使社会变革到推翻三座大山进入社会主义,织布机仍然是我国农民的主要生产生活资料,那年月的农村,衣衫褴褛的到处可见,多少“母亲”勤纺苦织,劳累的呻吟伴着“唧唧”之声,从昏暗的油灯下熬到晨鸡报晓的黎明。

65960ef3b0a69.png

       当然,织布机上的劳作,只是把棉花变成布匹的最后一道工序。之前的种棉、收棉、弹棉、纺线、浆线、相布、上机……,环环紧扣、流水作业,一项不可小视。

65960f2b0dae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