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满族的过大年习俗 文/张保学

时间:2024-02-19浏览:4466次

饮食习俗

杀年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国家经济还不够发达,物资不丰富,大米、白面、肉、蛋等生活品非常匮乏,但青龙满族过大年,年味还是相当足的,老祖宗留下来的过大年习俗仍然继承。那时村里除五保户、孤寡老人户、光棍户外,家家都要养一口年猪过年吃肉。因此,杀年猪是百姓过大年的第一要务,百姓都说:过大年不杀猪,过年没多大意思。那时,社会经济体量不足,满足不了群众的温饱,农村百姓饭都难以吃饱,猪能吃什么呢?无非是谷糠、高粱壳,所谓的肥猪根本不长膘,养两三年也就不过百斤上下,还好,育肥猪不到130斤的人们感到非常庆幸,因为超过130斤就得向国家上缴,俗称猪任务。凡是被征购猪的家庭,虽然得了钱,但都垂头丧气,因为过年没有肉吃,那时即使你手里有钱也难买到猪肉。

那个年代,虽然百姓生活贫困,但年味、人情味还是相当浓厚的,杀年猪的户,不论猪有多大,哪怕生猪只有八九十斤,杀猪后也要请上两桌,亲家、老少姑奶子一家,娘家人和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等,吃“杀猪菜”由此得名。这一顿年杀猪菜下来,猪小的一头猪就没了,只剩下头蹄下水过年了,即使这样,大家也觉得过年有年味儿,也非常高兴。

 

淘米做年饽饽:青龙县是满族自治县,过大年的习俗,必然会有别于汉族等其它民族的地方,如过年做年饽饽(也有称为黏豆包的),年饽饽,顾名思义,年饽饽是团状的、过大年才做的专属食品,年饽饽以粘粮为主,是满族特定地域,保持较持久和完整的满族传统饮食文化习俗。青龙县的老一区、五区和三区东部的乡村较为明显,人们说,过年不淘米做年饽饽,就不像过大年,没有年味儿。

一入腊月,家家都操持淘米做年饽饽的事了,由此,“忙年”就开始了。做年饽饽是重要一环,家家把大黄米,也有用小黄米或黏秫米的,用温水泡好淘净,闷上一天,然后上碾子碾成面粉,掺合一定比例的小米面或黄玉米面,用热水合好装进大缸里发酵,用来做年饽饽的皮。用做年饽饽馅儿的主要有两种,一是小豆,把小豆烀烂,成为豆沙,因是红色,称其为红豆馅;二是用石碾将白豆破成瓣,漂去豆粕,上笼屉蒸烂,似雪如玉,称其为白豆馅儿。

做年饽饽很是讲究,要求小巧,比元宵略大些,拍扁皮儿,装上馅包严,在双手的掌心里反复团揉,直到手心里的小饽饽表皮起一层浆儿,这样蒸出来的年饽饽才光亮金黄。做年饽饽的程序分工明确,有做饽饽的,基本上都是女人;其次是烧火蒸饽饽的,大锅架柴,用两付笼屉替换,火不停;再次是在院子里搭上排子,把蒸好的年饽饽捡到排子上冷冻,冻上一夜,第二天装进大皮缸里储存,随吃随馏。

 

做豆腐:做豆腐于当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是一件最正常不过的事了,但在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和八十代初期,平常做顿豆腐那就像过年了,在我童年的时候,有一年,我们生产队每口人只分二斤黄豆,那时农村没有卖大酱的,一年吃的酱全靠自己做,家家年年都得做酱,去了做豆酱外,剩不下几斤豆子,于是豆子非常稀缺,平时,谁家吃顿水豆腐小米干饭,全家人那可高兴了,就像是过年了一样。那个年代,黄豆再少,也得留出过年做豆腐的豆子来,过大年做豆腐是必不可少的,做过年豆腐和平常豆腐有所区别,平时来客人或者请谁帮忙干活,做顿豆腐,做好后到饭时就吃。做过年的豆腐就不一样了,做过年的豆腐主要是过大年的初一到正月十五之间吃,做过年豆腐的当天可吃也可不吃,视豆腐做得多少而定,豆子多,磨得豆腐多,当天可以吃一顿,热乎乎的水豆腐,金黄的小米干饭,吃得全家喜气洋洋,剩下的豆腐足够压起来留做过年豆腐,压实的豆腐打成块,一部分留下白豆腐,一部分打成小块,放在室外冻成冻豆腐备用。相反,如果因为豆子少,磨的豆腐只够过年用,那做豆腐当天就不能吃水豆腐了,这样老人孩子都不高兴,孩子馋得直叫,噘起嘴来。

 

剁焖子:剁焖子也叫蒸焖子,在我小时候生产技术落后,没有蔬菜大棚,一冬春没有青菜,白菜、萝卜、酸菜为主,于是过年时都搞些花样,于是做豆腐、炸丸子、炸豆泡儿、剁焖子,有的地方摊饹扎。其中剁焖子,现在的青年妇女嫌麻烦,大部分人都不会做。蒸焖子的工艺并不复杂,主要原料是淀粉,最好是白薯淀粉,把淀粉用水泡开,倒入大锅里,用热肉汤往里边浇,边浇边搅活,灶堂里适当加点火,加汤多少,根据自己的口味来定,喜欢软一些的,要多浇点肉汤,喜欢实一点的,就少浇点肉汤,有条件的加一些碎肉称为肉焖子。待到淀粉熬到半生不熟时就行了,然后切些香菜搅和在里面,这是焖子的半成品叫欠子,接着把欠子盛入容器里,最好是浅盆或茶盘,然后摆在蒸屉上,上锅蒸,蒸到快熟的时候,打一些鸡蛋,用蛋清和蛋黄在焖子上淋上一些如喜字、梅花等吉祥的图案,以显示吉祥如意,出锅后的焖子,如绿翡翠一样晶亮透明,而且里面绿绿的香菜,又犹如琥珀,看一眼就让人馋涏欲滴。

过年的餐桌上有一盘颤悠悠的肉焖子,或者在大烩菜中也放进焖子,会使你胃口大开。

 

豆散糕:豆散糕是满族春节的一种独特的食品,又显示出马背民族的黏食喜好。这种食品在市面上很少见到,豆散糕是用大黄米面做成黏面饼子,码在蒸锅屉的一侧,同时把白豆破成瓣儿,清去粕儿,捞到蒸锅屉的另一侧,上锅猛火蒸烂,揭锅后用蒸熟的黏面饼子在另一侧的白豆瓣上反复按压,使黏饼子里外都嵌满雪白的白豆瓣儿,看上去如金嵌玉一般,吃起来面软清香,糯性劲道,可以说是黏食中的上品。

 

糕头子蘸蜂蜜:说起蜂蜜,就绕不过源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东北林木茂密,种类繁多,有许多花木是优质蜂蜜的源泉,如椴树蜜、槐花蜜、枣花蜜、荆花蜜等优质蜜都是东北的地方特产。于是,最早生活在东北的满族就与蜂蜜结下了不解之缘。说起过大年,一般都吃一顿黏食和蜂蜜的组合,高头子蘸蜂蜜,高头子这个名词,年轻人都很陌生,其实高头子是家乡对黏面窝窝头的一种称呼,人们把黏窝窝头蒸熟,稍放凉些后把盛着浓浓蜂蜜的盘子放到餐桌上,用高头子蘸着吃,糯软清香,甜蜜可口。

家居习俗

扫房:扫房,说起来也就是大扫除,是生活了一年家里内外都很脏、乱,要抽出一天的时间,把家里的起居室、厨房、储藏室、犄角旮旯通通打扫清洗一遍。扫房这天,家人们早早起来,把屋里的东西都搬到外边去,有搬不走的用苫布苫上。从前,经济落后,家家房子没有天棚,都是露着房椽房笆,经年累用的烟熏火燎,整个屋顶都是黑炭色,还有蜘蛛网挂着灰尘在上面垂着,男人用大扫帚顺着屋顶一阵扫,下面落一层灰尘,待灰尘落定后,开始该清扫的扫,该清洗的洗,经一天劳作,见屋子里干净了,才把外面的东西重新搬回来,收拾完已经到晚上了,做晚饭需下笊篱捞干饭,取把扔出去的(扫房的垃圾)捞回来之意。

扫房的日期不是随便哪一天都行,旧时说,腊月十五这天是扫房日,可以扫房,再就是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随便哪天都行,当地有一句俗话说:过了小年乱划拉,传说小年这天的午夜灶王爷等诸神仙都到天宫玉皇大帝那里去述职报告,也就是说小年的午夜到大年三十的午夜这段时间,人间没有神仙,怎么扫房也碰不到神仙,没有不吉利这一说。

 

糊窗户:过去的窗户都是木制的格子窗,要用毛头纸或粉莲纸糊,每年糊一次,平时窗纸破了,可用小纸块补贴,俗话说到,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杀猪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糊窗户,二十九幔香斗。等到腊月二十八这天,把窗扇都摘下来,把旧窗纸摘干净,窗棂上均匀地抹上浆糊,把整张纸糊上去,糊完后把各窗扇安上,立刻屋里显亮堂,窗纸糊完后,一般人家窗户中间是上下两扇,要把中间上扇窗的正中间的四个格子和两边耳窗的四个格子都糊上大红纸,俗称“红窗眼”儿。祖上是大户人家的窗户的上扇中间有的是盘长型(如现在的中国红图形)的,两边的耳窗也是盘长型的,就把盘长全变成大红色的,一来表现喜庆,再有,据说还有辟邪纳福的功能。讲究的人家还要在窗纸上贴各式各样的窗花。

 

贴春联:春联俗称对联,也有单联,统称桃符、楹联。过去没有卖春联的,过大年的春联都是由文化人用毛笔写。快过年时,家家都买张大红纸,求村里的文化人给写幅春联,无非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之类祝福的文字,还有炕的对面帖上“抬头见喜”,出了院门,迎面帖“出门大吉”,猪圈旁帖“肥猪满圈”,鸡架旁帖“金鸡满架”等。求文化人写春联不能空手去,需带几个鸡蛋或年饽饽啥的,叫“润笔”之资。

 

祭祀习俗

送灶神:农历腊月二十三这天自古就称小年,是家家户户送灶神的日子,传说小年这天的午夜,灶王爷要去天宫向玉皇汇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据传说灶王爷处给每个人都准备黑白两个罐子,白罐子称“善罐”,黑罐称“恶罐”,如果人做一件善事,就往白罐里放一颗黄豆,做一件恶事,就往黑罐里放一颗黑豆,“恶贯满盈”这句成语就是从这个传说演变来的。因此,小年这天家家都得向灶王爷溜须,在晚饭后要把灶台擦得干干净净,锅也刷得干干净净,添上净水,接近午夜时,在灶神的牌位前摆上一碗高粱和一碗干草,供灶王喂马饮马,到午夜时焚上香烛,边叩头边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用备好的糖瓜抹在灶王像的嘴上,然后将灶王像揭下来焚烧掉,就算是送灶王回天了。

    

祭祖:除夕过大年这天,在吃中午年饭前,家家都要祭祖,备上供品,香烛、冥纸到先祖的坟墓上去,摆好供品,坟上插上香,化冥纸,磕头作揖祭拜,祭祀当中还要燃放二踢脚、鞭炮等。家中设祖先牌位的,就在祖先的牌位前的香炉上燃上三根香,摆上供品、酒盅内斟满酒,当家的携全家跪下磕头,意即先请祖先过大年。待香燃尽,撤下供品,全家才能上桌吃年饭。

 

接神:大年三十这天早晨,人们要早早起来,把院里院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是为了接神。据说灶王等诸神都是小年午夜上天,大年除夕午夜返回人间,神仙喜欢干净卫生的家庭,卫生干净的家庭能接到好神,接到好神,一年顺当,喜事连连。接神也要有仪式,首先是迎灶神,准备好一张新的灶王画像贴在锅灶正面的墙上,然后焚香化几张黄纸。再是迎接众神,在院当中竖一高杆,说这是满族的索伦杆子,是满族人用来拨草丛、灌木丛寻找人参的工具,是满族的象征,还要在杆子的上端挂个小木斗,在小斗里面放下碎肉或猪内脏等供乌鸦食用,乌鸦救过罕王努尔哈赤的命,乌鸦也是满族的图腾。乌鸦在满族人的心里如神鸟般的存在,过年要犒劳乌鸦。同时这根杆子在除夕夜也叫灯笼杆子,在顶端挂一只大红灯笼,到了大年午夜在灯笼杆子下放张桌子,桌子上放上香斗,燃上香,化些纸,这时迎神的炮仗就响了起来,这就是接神,那为什么在院心(也称天心)接神呢?传说姜太公封神时,诸神都封了,独把自己忘了,可诸神仙返回人间,都个司其职,只有姜太公没地方去,只好待在灯笼杆子下。人们就只能在院心的灯笼杆子下接神了。

娱乐习俗

扭秧歌:满族秧歌开始是以宫庭式的寸子秧歌为主,寸子就是矮高跷,因高不盈尺,所以称为寸子,寸子秧歌由满族宫廷木底寸子靴演化而来,秧歌以唢呐(俗称喇叭)、大鼓、铜锣、镲等为伴奏乐器,过了正月初五,各会(现在称村)就开始操持办秧歌,走村窜户外出拜年,秧歌的角色伴相多以东北二人转、《傻柱子接媳妇》《白蛇传》《西游记》里的人物为主,白天踩寸子,拜年打提纲是主题,打提纲多是扮演正公子的秧歌头儿,就是见景生情唱顺口溜,如“正月里来是新年,来给某某拜大年。一来拜年二问好,祝贺全家多得安然”。接受拜年的主儿要拿出现金或烟酒点心予以答谢,这是秧歌的规矩。

秧歌的看点主要放在晚上,白天扭晚上唱。那时,一个小村基本活动一天,正月还在数九之内,昼短夜长,村里准备一个宽敞的空地,放两张桌子,上面有茶水和烟,供唱秧歌者享用,在场地的中间架一堆柴火,表演者都到齐入场后,燃起篝火,开锣击鼓,晚上的秧歌是地秧歌,不踩高跷,先集体扭几圈,“挂挂斗子”“卷白菜”,再跑几圈“跑旱船”“跑驴子”后,就开始唱出子了,由多人表演,也有单人独唱的,多为《正、倒采茶歌》《珍珠倒卷帘》《十道黑》等。秧歌班底好的,还能唱拉场戏,常唱的有《傻柱子接媳妇》《小拜年》《王二姐思夫》等,场面热烈,是满族过大年主打的娱乐项目。

 

猴打棒:猴打棒是青龙满族独有的娱乐形式,源于清朝初期的“跑马圈地”运动。那时青龙这块地方,因明朝下令,长城以北二百里不得有人居住,直到明朝灭亡,清朝才以“奖励军功”等方法,下令满族旗人到这里,垦荒种田,自食其力,可真正来口外的大体不是旗人,而是租种旗人土地的佃户,此地荒芜三百多年,早已是动物的乐园,豺狼虎豹很多,出关的民众毕竟不多,为了驱狼避虎,有的人就想出了由人扮成孙猴子样,双手执硬木棒,相互击打,取敲山振虎和孙猴子降百兽之意,这个举动被传承了下来,于是大秧歌的角色里,有手持双木棒猴子的扮演者就是“猴打棒”,而不是手耍金箍棒的猴子。现“猴打棒”被青龙文化部门专门挖掘整理,形成一个独特的舞蹈,使此艺术发扬光大。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获得国家级大奖。现春节有的乡镇还专门成立“猴打棒”演出队。

 

冰上运动:满族的祖生源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冬天是冰天雪地,万里冰封,于是满族人冰上活动较多。过完大年到了正月,大点的孩子们就开始自己做冰尜(陀螺)、打尜鞭子、滑冰车、冰锥(滑冰车时的掌控):小些的孩子自己做不来,只好求哥哥或父亲帮忙做,全都准备好了,孩子们就可以在冰上乐陶陶了,可到了冰层出现上下竖纹的时候,家长绝不允许孩子们进入冰上了。正月十五是袪病日,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有条件的都要到附近的冰上走一走,俗称“走白冰”,谐音就是“走百病”,取把所有的病都丢在冰上了,春天一开化,随着流水流走了,一年没病没灾的美好意愿。

忌     讳

语言忌讳:吉利过大年要说吉利话,如向长辈说拜年话,不得说脏话和骂人的话,更不得说鬼啦、神啦的话,惹着鬼神可不是闹着玩的,会遭报应的,如果孩子们说了忌讳的话,会遭大人训斥的。更加忌讳的是家庭吵架、打架,如果在除夕和大年初一打架,吵架全年都会家庭不和,财运也会大打折扣。

行为忌讳:过大年的除夕和大年初一,不论大人还是孩子,手脚一定格外小心稳重,因为这两日最最忌讳的是打碎家什,打碎锅碗瓢盆都不行,预示全年不顺,更严重的是减人去口,是个大忌。过大年期间还有一个禁忌,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再冷也不要在灶门口烤裤裆部,因为,灶上的墙上是灶王爷的位置,有灶王的画像,这样做就是亵渎神灵,于家庭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