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腊月,人们就想起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成了全民性的民间节日了,虽然各地做法和吃法不尽相同但也大同小异,都是以多种杂粮掺合一些果蔬熬成粥儿。
腊八粥的传说有多种,流传较广的是,佛主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之日是腊月初八,于是每年的腊月初八,各大佛寺都要在这天隆重纪念,要诵经、祭祖敬神,为了使佛祖遍尝人间稷蔬,人们把各种粮食、果蔬都敬上,后演变成掺合在一起做成斋饭供品祭佛,就是后来的“腊八粥”。佛家也管腊八节叫做“佛成道节”,也称“佛道会”。而在民间,我们家乡也有一个警戒后人勤俭持家的传说,很有借鉴意义。
据传说在很久以前,冀东长城外有个村庄叫三义合,是由东北过来的挹娄人(满族的祖先)建成的,挹娄人是肃慎人的后裔,他们生活在黑龙江上下,以渔猎为生,其中有三户人家,厌倦了东北的苦寒之地,想找个气候好、有农耕的地方居住,于是三家人就拖家带口向南面迁徙,这天他们看到了万里长城。这三家人一核计,其中一人说:“长城里是汉人集中的地方,我们还是离汉人远一些为好。”他们又向北面走了一天,见到一条大河,虽然这里树木狼林,距离人家很远,可脚下的土地肥沃,三家人一商量就在这儿落户安家,因为挹娄人姓名古怪,他们决定隐姓埋名,改成张、景、郑,三家就各自选择地方搭起了窝铺,彼此间离得不远,和气得和一家人似的,取地名叫“三义庄”,几辈子下来,这里发展成有三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庄了。
话说姓郑的人家,男人叫郑善宝,他爷爷辈来到这里,不会垦荒耕田,只能打渔狩猎,勉强糊口。到他父亲这辈,稍学会垦荒种地,怎奈他弟兄七个,郑善宝是大哥,下面六个弟弟,家境寒酸,缺衣少食。父母为了减轻家庭负担,给老大郑善宝娶上媳妇后,就令其自立门户,分家另过。郑善宝小两口只带一升米,一只铁锅,两双碗筷出了这个家,房无一间,地无一垅。但郑善宝两口儿都是要强的人,自己动手在村庄外压了两小间茅草屋,算是有了猫处。安顿下来后,郑善宝两口儿一年三季披星戴月在无主的荒山坡上开荒垦地,冬天砍柴换钱,勤快得一刻不闲,没用上几年,小两口的小日子就过得像模像样了,随着手里钱财越积越多,就开始买骡买马,置田购产,竟然成了三义庄里数一数二的富裕户了,家有良田上百倾,骡马成群,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郑善宝凭勤劳节俭积得万贯家财,怎奈他的独生儿子郑成龙不争气,也许是从小娇惯坏了,长大后悠手好闲,好吃懒做,父母说他非但不听,还和父母大打出手,郑成龙成了吃喝嫖赌、五毒俱全的纨绔子弟。郑善宝费了好大的周折给儿子说了一房媳妇,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媳妇过门后也和郑成龙一样好吃懒做,脾气古怪刁钻,不贤不孝,不到一年就把婆婆气死了,郑善宝管不了儿子儿媳,说不敢说,骂不敢骂,对儿子两口的所作所为,郑善宝看在眼里,憋在心里,憋闷成了大肚子病(现肝癌),不到一年也撒手人间。父母这一死,郑成龙两口儿更加称心如意,没有管约了,什么活儿也不干,什么营生也不想,整天吃喝玩乐,快活逍遥。可是,再大的家业也搁不住他们这样挥霍呀,没有一分进项,整天肆意挥霍,没用上两年,郑家诺大的一份家业被郑成龙两口败坏得净光,骡马卖了,田产折腾了,只剩下容身的两间屋子了。
话说到了这年的腊月初八这天,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鹅鸭,天寒地冻。郑成龙的家里四壁空空,一粒粮食也没有了,冰屋冷灶,两口儿冻饿交加,搂抱在一起取暖,肚里没食,还是冻得瑟瑟发抖。他们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讨饭都不会,只有等死了。正这时,从外面传来了“当当”的敲门声,可郑成龙两口快冻成冰坨儿了,哪还力气起来开门呢,郑成龙有气无力地说:“谁呀?进来吧。”门一响,人进来了。郑成龙睁眼一看,却是一个跛脚的叫花子,一瘸一拐地走来了。郑成龙说:“对不起了,我家一粒米也没有了,你看我家有你看中的,就拿去吧,反正我们就要冻饿而死了。”叫花了向前一步,见两口儿卷曲在炕角,抖作一团,伸手摸摸炕,冰一样凉,讨饭的惊讶地说:“咋成这个样子了?”郑成龙说:“别、别说了,你、你走吧。”
叫花子起了恻隐之心,他瞧瞧水缸,里面不多点水,已冻成了冰,中间鼓起老高。他向院子里看了看,好在院里有一口水井,他拿过水桶,提上半桶水,他先把锅刷了一下,然后把自己讨来的米全部倒进锅里,里面有小米、玉米渣儿、高梁米,还有一点小豆,是参和在一起的杂粮,他添上水,从外面划拉一把乱柴,点火煮上了粥,时间不长,半锅杂米粥就煮好了。叫花子把粥盛进盆里,捡上两付碗筷,送到郑成龙两口的面前。郑成龙两口见到饭就像见到命一样,三扒两下就把一盆粥喝光了。这时两口儿肚子里有了热粥,炕也烧热了,两口儿的脸上也红润了。叫花子说:“看你们两口儿年纪轻轻的,怎么落到这步田地?”郑成龙唉叹一声:“惭愧!不说也罢,谢谢老伯救命之恩!”叫花子“唉”了一声,摇了几下头说:“不该这样啊!小小年纪呀!就是我这个废人,在年轻时也不是这个样子的,老了干不动了才不得已吃这百家饭呀!”叫花子一瘸一拐,艰难地走了。郑成龙呆愣了好一阵子,心里说:叫花子说得对,不能这样了,应该像我爹一样,把日子过好。他冲着妻了说:“咱们连个叫花子都不如呀!叫花子是个残废人,又那么大年纪了,可咱连要饭都不会,还有啥用?叫花子说得对,咱们不该这样,我们有好胳膊好腿,一定不会没饭吃!叫花子给咱做的粥还够吃两顿的,明天一早咱就上山拾柴到集市上卖,换米换盐,我不信养活不了自己。”
第二天一早,郑成龙两口就踏着雪到山上拾柴,担到集市上卖,正是寒冬腊月,又下了雪,柴火好卖,价钱也比平时高,换来了一升米。从这天起,两口儿天天拾柴卖柴。乡亲们见两个不知道过日子的两个懒蛋能冒着大雪拾柴了,很高兴,都要接济他们,都被郑成龙婉言谢绝了。他们一直干到腊月二十八,这时家里有米了,又买了一些肉菜,也过上年了,在吃年饭时,他们不忘叫花子救命之恩,在桌上给叫花子设了个位置,摆上碗筷,像敬神一样敬叫花子。到了开春,两口儿开荒种田,置畜养禽,学父亲勤俭持家,没用上几年,他们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又用几年,赶上了父亲时的殷实富足。郑成龙为了把自己的教训代代传下去,每年到腊月初八,都煮顿“杂合粥”吃,每年郑成龙边吃吃“杂合粥”,边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子女们听,后来,郑成龙的儿子也学爹爹,勤俭持家,对父母也非常孝敬。一年地方上举孝廉,儿子被地方官举荐为孝廉,当上了地方的小官儿,他号召开自己管辖的地方的百姓,腊八这天要吃“杂合粥”,以警戒后人,得到了百姓的响应,因为是腊月初八这天吃,慢慢就叫成“腊八粥”了,而且广为流传扩展,发展到全国,成了民间的一个节日。